花蓮的明珠─東華大學 產學亮點&USR報告
發布單位:經濟日報 日期:2020/08/20 記者黃啟銘/報導
身為台灣東部第一間綜合性大學,東華大學除了培育高等教育人才外,更肩負發展臺灣東岸的重任。近年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在產學合作機制、執行大學社會責任(USR)的成果上大放異彩。
產學亮點部分
花蓮縣唯一通過認證的農藥殘留檢驗實驗室 – 東臺灣農藥殘留與毒物檢驗中心
東華攜手農委會,設置花蓮縣唯一通過認證的農藥殘留檢驗實驗室,投入校內人才與資源,以最新的分析設備,提供居民高品質的農藥檢驗技術服務。同時,建構各類抗藥性致病菌的快速檢驗平台,發展各項臨床醫學分析技術、綠色合成化學分析法與可攜帶式儀器設計。並繼續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連結在地各政府機構與企業,提供新型快速、準確的檢測方法,以具有同時檢測寬廣細菌光譜的特色,取代醫院現有傳統檢驗方法。
東臺灣太陽光電技術人才的培訓基地 – 泛太平洋301綠能巴士實踐基地
該校能源科技中心以「泛太平洋301綠能巴士實踐基地」為軸,利用純電動綠能巴士來進行花蓮縣市特色綠能示範場域連結,規劃出東部唯一的綠色廊道輕旅行的路線。而基地建置有「獨立型太陽光電發展技訓系統」與「併聯型太陽光電發展技訓系統」等,做為太陽電設置乙級技術士訓練場域,透過與業界技術的結合及實務課程的引進,成為地區性、乃至於東臺灣太陽光電技術人才的培訓基地。
東臺灣地震、防災與環境教育
「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整合各研究機構及專家學者所提出地震前兆、預警及觀測的相關研究,強化東部地區防震減災工作,也為區域性地震資料中心、區域性地震預警中心、地震前兆觀測研究及地震防災教育中心;「防災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政策,結合空間資訊,應用於防災與減災實務,積極培植地域性災防專業團隊,加速人才培育、學術創新、成果應用與資訊分享,成為東部地區防災科技與國際合作的窗口;「環境教育中心」則整合各類研究與實務專才,以達永續發展公民教育目標,研擬國家環教政策綱領、行動方案、產業化策略,並辦理東臺灣各項環境教育輔導與環教人才培訓及地方與企業環境教育業務。
在地深耕產業輔導
連續三年執行經濟部花東產業園區專案輔導計畫,輔導境內光華及美崙兩大產業園區的業者技術提升與轉型,並協助申請政府資源經費補助。例如,在地石材加工業者,在面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輔導團隊積極導入循環經濟概念,針對石材加工邊料再利用,並媒合校內教師與廠商合作,申請科技部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而輔導團隊的亮眼表現,更吸引西部精密機械大廠研發基地進駐美崙校區,透過產學合作協助在地廠商朝向邁向工業4.0轉型智能製造的目標。
落實執行大學USR部分
東華大學USR第二期計畫,為東臺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中心(東臺灣中心)執行的深耕型計畫「比鄰共好─在地韌性之永續培力行動計畫」,亮點在於研發新世代人才培育模式,落實社會實踐於生活中。自106學年度開始,推動創新的教學系統「BRICK 實踐取向自主學習學程」,並結合「社會實踐微學程」,以提升學生團隊執行專案的實作能力。BRICK學程的提案主題以符合「社會性」與「公共性」為原則,學生組隊可依志趣訂定實踐性的學習目標與進程,至今已累積46個團隊參與,其中「樂年輕旅:體驗遊程設計」團隊更將於本年度正式集資創業。另外,針對花蓮青壯人口長期外流、人口高齡化、發展模式忽略在地特色等問題,來推動體制教育轉型、新型態療癒人才培育、團結經濟型態培育等方案。其中,微型互助經濟模式的推廣,支持在地社區發展出小而美的社群型團結經濟,目前已協助紅葉部落成立「紅葉福利雞蛋生產合作社」,使花蓮的產業型態公平且永續與生活連結。
另一項USR計畫為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執行的(科技翻轉 永續培力 洄瀾共好 在地創新計畫),導入資訊科技工具,將現有觀光資源再加值,為亮點社區量身打造智慧化導覽系統,串聯小型村落特色據點,解決社區導覽人力不足問題,亦符合輕旅自由行旅客使用慣性;同時運用虛擬實境科技,將古蹟數位化保存;同時,致力花蓮原鄉族語文化傳承,透過跨域合作,將族語翻譯學習應用系統與現有場域解說結合,透過科技互動及趣味化關卡等方式增加族語學習動機。
該中心深耕在地產業,整合產官學研等資源,輔導校內學生參與外部創新創業競賽,激發創新思維;媒合業者所需,引介業界顧問診斷,並適時帶入學生實作研習累積經驗,為業者解困,發揮大學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為地方創育與產業升級共同努力。
原文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3/4796204#pretty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