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移民文化再現與智慧觀光設計

豐田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是壽豐溪和木瓜溪沖積下的肥沃平原,在二十世紀初的時空背景下,成為日治中期日本政府移民政策日人來台的落腳處。適合耕作的土讓,加上排水性佳,移民村居民以甘蔗及水稻為主要作物,更引進菸草種植,提升經濟效益。

日本政府為吸引更多日本人移居臺灣,對移民村建設許多公共設施,如:移民指導所照顧居民日常起居以適應臺灣生活,建造醫院、布教所、神社等營造與原居住地類似的環境與習慣,讓人生地不熟的日本移民能有心靈寄託。

1949年二次大戰結束,日人離開臺灣,原有的房舍及土地移轉給當地漢人和原住民,國民政府來臺後,大批軍眷遷入豐田開墾,日本神社改造為漢人信仰的寺廟,廣島式菸樓轉型不再使用,拓墾足跡的紀念碑也被荒煙滿草掩蓋,經過幾十年更迭,當年移民村的風華已不復見,不免覺得有些可惜。

帶著同學們回到豐裡國小做為這次日本移民文化走讀的起點,校園圍牆上雖有簡單文字照片介紹豐田故事,實景卻早已翻新為水泥建築,僅留下側門兩支石柱是日治時期豐田小學校大門的遺跡。豐田移民指導所則經過整建維護,木造房屋及鬼瓦保存完善,其他公共設施大致皆留下原有風貌,但可惜欠缺維護。沿著中山路往豐田車站方向前行,這條以前是製糖會社載運甘蔗的台車軌道,路旁一般民宅若沒有專人指引不會發現其實別有洞天,哪怕是路邊不起眼的花磚或石柱,都是過去豐田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參訪豐田神社,唯一留下最具辨識度的僅剩門口的鳥居,走過約六百公尺的參道,路旁保留了石狛犬及石燈籠,多少顯示出早期的日本文化,盡頭是一座已改建為廟宇的碧蓮寺,臺灣文化與日本文化的交織衝擊就在這裡完美展現。

因此,為了讓過去不被埋沒,具備資訊專長的同學們開始著手進行豐田移民村3D導覽地圖建模,開發網頁版走讀導覽系統將豐田日本移民歷史數位化。從史料考證發現,建築物細節也是門學問,一磚一瓦都非常講究,少一根樑或是多一扇窗,意義大不同。建模過程中的小細節也不馬虎,無論是屋瓦紋路或牆面雕花,甚至是台車軌道的鋪設和菸草葉脈皆是經過學生細心描繪建入。除了3D地圖可以提供走讀活動參與者綜覽移民村的場景外,點選個別建築物進入介紹頁面認識近百年的歷史脈絡,更能透過行動裝置對照出日治時期小學校與現今國民小學的不同風貌。

系統完成後,可以有效解決因環境因素或團體行動時人數過多造成隊伍龐大,無法有效聆聽解說的問題。每位參與者可以藉由手上的行動裝置,搭配導覽者現場口述與查閱史料,使活動節奏更為順暢。走讀系統係以網頁形式呈現,也排除硬體不相容或應用程式過於氾濫等問題。

漸漸地歷史終究會被埋沒在時間洪流中,將這些有意義的文物利用數位科技保存,加上珍貴的老照片重現當時樣貌,讓民眾了解過往故事之餘,也讓同學經由實做,留下屬於豐田移民村的亮點回憶,這些,都是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不變的目的。

Full 1
Full 1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Full 2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